估值100億港元!港股首宗De-SPAC交易來了
時間:2023-07-20 14:18:00 閱讀:1189 編輯:admin 來源:市場調查公司
Aquila公告稱,已與找鋼網簽署業務合并協議。找鋼網將以De-SPAC(特殊目的收購公司并購上市)模式提交在港上市申請。
值得注意的是,港交所自2022年起實施SPAC制度,Aquila是首家成功在香港聯交所成功上市的SPAC公司,于2022年3月掛牌,募資10億港元。合并前,找鋼網的投前估值超100億港元。
SPAC全稱是特殊目的收購公司,本質是一家沒有實際業務運作的空殼公司,在首次公開募集資金上市后,須在規定時間內并購一家未上市企業,使后者間接獲得上市地位,這一過程被稱為De-SPAC。
若上述交易順利完成,找鋼網將成為*家通過De-SPAC路徑在港上市的公司。按約10億港元的SPAC托管賬戶和約6億港元的PIPE融資金額之和計算,此IPO也將成為2023年以來按融資規模排名第三的香港上市交易。
但今年以來,資本市場情緒低迷,也讓香港IPO存在挑戰。通過SPAC模式上市,雖然可擁有SPAC發起人的全程加持、從多方面提高上市確定性,但香港SPAC的門檻相對較高,強制要求一定數量的第三方合格投資者來佐證交易及估值的合理性,對找鋼網來說也存在一定門檻。
作為互聯網改造傳統制造業的典型B2B企業,找鋼網曾經歷過6輪融資,總額超25億元,并在2018年6月,成為*批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請的AB股結構公司之一。然而,同期申請IPO的小米、美團等企業相繼掛牌,找鋼網上市進程卻在此后陷入沉寂。
即便當時找鋼網主動終止IPO進程,但過分依然鋼鐵供應商、極易導致虧損等風險也有所顯現。時隔4年,告別一級市場輸血自負盈虧的找鋼網,又能否圓港股IPO之夢?
1、電競男“勇闖”鋼貿行業,6年估值翻263倍
找鋼網的故事,還得從一個愛打電競的IT男講起。
找鋼網創始人兼CEO王東出生于1976年,先后畢業于四川大學和華中科技大學,并獲華中科技大學軟件工程碩士學位。作為一個典型IT男,王東酷愛電競的故事也讓找鋼網的創辦在業內成為了一個傳奇。
在先后經歷電子競技創業以及擔任老師一職后,王東在返鄉偶然吃涼皮的經歷中發現,互聯網在傳統行業也孕育著巨大的機會。2008年底,一家做鋼鐵貿易的大代理商要做網站搜索,對王東開出了offer,自此,王東便從高校離開進入了這一行業。
在鋼鐵這個大產業內,王東注意到買家在買鋼材的過程中非常痛苦。售前,要不斷詢價、比價、議價、鎖貨;售中有結算、付款等等,售后還有發票,可能還存在質量預處理,傳統鋼貿交易過程過于繁雜。
2011年下半年,鋼鐵作為工業的晴雨表,讓王東看到宏觀經濟變化下的大機會。王東注意到,一個幾萬億的行業突然要從賣方市場開始向買方市場轉變。
基于行業痛點,王東一開始想做一個鋼鐵行業的“去哪兒網”,能夠很精準地幫助買家,先通過搜索技術幫買方找貨切入,逐步改變過去繁瑣的行為,亦成為找鋼網誕生的原動力。
為此,王東找到了打游戲認識的王常輝,隨后一些游戲玩伴也陸續吸納進來。就這樣一支具備電競基因的創始團隊在鋼貿領域誕生。
2012年3月,創始人王東與聯合創始人王常輝及饒慧鋼成立了上海鋼富(即找鋼網的前身),并于同年7月完成A輪融資,隨即推出在線鋼鐵交易系統,并開始提供信息搜索和撮合服務。公開資料顯示,真格基金和險峰長青是找鋼網初創時的伯樂,其天使投資為找鋼開啟了創業征途。
后來,在一級市場,找鋼網一躍成為風投寵兒,在資本助力開始狂飆。
最新招股書顯示,找鋼網一共在2012年-2018年一共完成6輪融資,IDG、紅杉資本、經緯中國等國內一線投資機構競相投資,融資金額也屢創新高。6年間,找鋼網6輪融資金額近25.28億元,投后估值從3000萬飆升至約79.3億元,翻了近263倍。IPO前,王東持股15.75%,按當時估值計算身家為12.5億元。
提交上市申請前一個月,找鋼網分別向真格、經緯、Tenzing進行了部分股份回購。根據計算,當時每股回購價為7.13元,較之前投資股價,三家分別凈賺4938萬元、4009萬元和649萬元。
早期投資人盆滿缽滿的同時,找鋼網也背靠明星資本快速發展,開啟了其*次轉型,從撮合平臺轉向自營模式,卻不想,正是成也自營、敗也自營。
據此前找鋼網2018年招股書顯示,自2015年起,找鋼自營板塊毛利每年都高于聯營板塊,2017和2018年甚至達到2倍以上。然而,高額的利潤也讓找鋼資產越來越重,成本驟增。
2015年至2017年,找鋼網自營商品交易總額分別為60.67億元,87.19億元,172.28億元,來自自營模式的收入分別占到總收入的99.2%、96.8%、98.7%。
但同期毛利卻很低,分別為3854.9萬元、3.41億元、4.828億元,毛利率分別為0.6%、3.8%、2.8%,年內虧損分別為10億元、8.22億元、1.23億元。2017年經調整后的凈利潤為1.014億元。
這意味著自營模式的鋼貿業務為找鋼網帶來了穩定的現金流和收入,并隨著規模增長在2017年實現了盈利,但是它也存在著固有的天花板,讓找鋼網接下來的故事并不好講。
2、二闖港交所,找鋼網4年蟄伏成效幾何?
2019年的5月,對于找鋼網來說有點冷。
找港股上市擱淺后,找鋼網首席財務官華碩、首席戰略官郎永淳等人相繼離職,這家明星公司隨后進入了沉寂期。
沒有了資本輸血,找鋼網也需自我進化。
自2019年起,找鋼網就開始探索平臺化轉型。于找鋼來說,完全放棄自營業務是一個艱難的選擇,但卻是盈利*解之一。
自營天然的模式弊病會逼得找鋼不得不在自營與平臺之間做出選擇。而完全第三方化的模式可以打消客戶疑慮,提升用戶數、用戶活躍度和用戶粘性,增加服務費,提升毛利。
為了完成由重資產型向輕資產型轉變,成為第三方平臺電商,找鋼網已將自營業務完全剝離,交易、物流、倉儲、加工、金融科技、SaaS、大數據等業務都實現了平臺化。
據灼識咨詢資料顯示,于2022年,找鋼網錄得數字化平臺三方鋼鐵交易量35.3百萬噸,占中國三方線上鋼鐵交易總量的約38%。按2022年線上鋼鐵交易量計,找鋼網運營著全球*的三方鋼鐵交易數字化平臺。
招股書顯示,2020年、2021年、2022年及截至2023年3月31日止三個月,找鋼網分別產生未經審核總收入13.5億元、13.5億元、9.1億元及2.2億元。三年營收36億元,其中2022年收入略有下滑。對此,找鋼網表示主要由于環境變化導致影響了鋼鐵采購需求和物流服務。
而毛利率作為轉型的成績來看,表現較佳。
由2020年的15.4%上升至2021年的25.5%,于2022年則為25.4%。今年以來,其毛利率由截至2022年3月31日止三個月的30.9%上升至2023年同期的32.3%,繼續保持增長態勢。
但即便如此,找鋼網的虧損之態仍然未解。
于2020年、2021年、2022年及截至2023年3月31日止三個月分別產生凈虧損4.56億元、2.74億元、3.66億元及0.45億元。
對此,找鋼網將其歸咎于2022年收入減少、2021年行政開支增加、2021年研發開支增加及2021年銷售及分銷開支增加。
雖然虧損依然持續,但隨著2023年找鋼網重啟赴港上市來看,今年業務表現可能也是其重拾上市信心的源頭之一。
截至2023年3月31日止三個月,來自持續經營業務的虧損0.45億元,較去年同期減少36.4%,且持續經營業務的虧損占總收入的百分比從-37.7%提高至-20.4%。
結合現金流來看,找鋼網于2020年、2021年、2022年及截至2023年3月31日止三個月,分別錄得正向經調整經營現金流為0.37億元、2.33億元、4.8億元及1.38億元。
虧損收窄以及正向現金流似乎在佐證昔日明星項目的增長潛力。找鋼網亦計劃將所募集資金用于拓寬買家群體、增強技術實力,以及探索跨行業擴張等用途。
從找鋼網上市前最后一輪融資投后估值79.3億元來看,此次上市估值較之前上調近13億元。如若上市成功,找鋼網創始人王東及其一致行動人仍將持有公司約20%的股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