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6G等下一代通信技術的“去中國化”,中國通信產業迫切需克服三大瓶頸
時間:2023-05-04 11:54:00 閱讀:1256 編輯:admin 來源:市場調查公司
加快推動5G、千兆光網技術迭代升級,維護技術動態領先優勢,鞏固持續領先地位;增加6G、萬兆寬帶等下一代通信核心技術的研發,維護全球統一的通信標準體系,努力促進通信產業與數字經濟的一體化發展,將通信產業的局部領先優勢轉化為數字經濟的綜合領先優勢。
通信產業是國民經濟中的戰略性、基礎性、先導性產業,是網絡強國和數字中國建設的核心支撐。在幾代通信人的不懈努力下,在政治、工業、大學、科研的共同努力下,中國通信產業實現了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從后續到引領的偉大飛躍。然而,面對美國產業鏈斷鏈、新技術路線顛覆、回歸國際標準組織等戰略打壓的外患,以及國內基于新信息基礎設施的數字應用場景發展不足的內憂,中國通信產業的未來并不像主流觀點和公眾預期的那樣,繼續領先似乎是自然的。
相反,通信產業的持續輝煌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推動中國通信產業穩定、深遠、持續領先,需要長期努力克服戰略層面的三大瓶頸:一是加快推進5G、千兆光網技術迭代升級,以技術動態領先優勢鞏固持續領先地位,破解美發達國家的戰略逆轉;二是增加6G、萬兆寬帶等下一代通信核心技術的研發,維護全球統一的通信標準體系,提高通信產業的可持續領先能力;三是促進通信產業與數字經濟的一體化發展,將通信產業的局部領先優勢轉化為數字經濟的綜合領先優勢。
中國通信產業全球領先背后的外患內憂
縱觀世界文明史,人類經歷了農業革命、工業革命和信息革命。每一次科技革命都孕育了大量的新技術、新產業、新商業形式和新基礎設施。通信技術是信息革命中誕生的最耀眼的技術新星。由此衍生出來的通信產業和網絡基礎設施是支撐信息革命發展的核心動力。雖然中國不是通信技術的發源地,但借助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和國家體制的制度優勢,中國通信發展走出了一條非凡的道路,實現了通信網絡基礎設施和通信產業的全球領先地位。
在網絡基礎設施方面,我國已建成世界上最大、技術領先的網絡基礎設施。截至2022年底,我國5g基站231.2萬個,千兆寬帶網絡服務能力10g-PON端口1523萬個(行業又稱F5g),移動和固定網絡基礎設施均位居世界第一。在通信行業方面,中國企業在全球通信設備市場的市場份額超過40%。中國有兩家世界五大通信設備制造商,其中華為居世界第一,ZTE居世界第四;中國企業占全球5g標準必備專利21萬余項的近40%。
但與此同時,中國通信行業也面臨著許多外患:
第一,5G、千兆光網的領先地位面臨著美國和其他發達國家新技術路線的逆轉。通信技術的經濟范式特征決定了通信產業的競爭本質是技術路線和標準體系的競爭,通信產業領先地位的核心是技術路線和標準體系的主導地位。目前,中國5G和光纖通信的領先地位是基于軟硬件集成、芯片和操作軟件專用化的封閉技術路線。為了扭轉中國技術路線的領先地位,美國等發達國家大力發展軟硬件解耦、芯片、操作軟件等通用開源技術路線,試圖實現通信技術路線的超車。
自2018年以來,美國加強了與盟友國家開源5g技術路線(ORAN技術)的合作,不斷增加對開源5g路線的支持。2020年1月,美國國防部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發布“開放、可編程、安全5g”項目(OPS-5g),正式啟動“軍版”網絡開源計劃《2022年美國芯片與科學法案》為芯片和開放無線接入網絡(ORAN)共撥款542億美元。除5g外,美國還在光纖通信領域推動開源光通信技術(即DCI-BOX技術)的發展:《2021戰略競爭法》首次提及光通信技術,并將其與5g相結合、集成電路和人工智能被列為七個關鍵領域,需要協調技術管理部門和相關合作伙伴在基礎研究和競爭前技術領域合作,追求光通信技術領域的潛在機遇;目前,美國運營商(AT&T)、互聯網企業(Facebook、谷歌等。)已經建立了CORD(Central Office Re-architected as Datacenter)、TIP(Telecom Infra Project)等組織加快開源光纖通信技術的研發和產業化。
第二,美國等發達國家加快了6G等下一代通信技術的研發和“去中國化”,下一代通信能否繼續領先,面臨著巨大的不確定性。通信行業的后發者往往通過加快通信行業的代際演變來趕上領導者。20世紀80年代,為了趕上美國,歐洲在1G技術商業化后不久成立了GSM專家組,推動2G技術的研發和產業化,最終贏得了2G時代的全球領先地位。
面對中國目前的5G、以千兆光網為代表的“千兆時代”領先地位,美國也加快了通信產業向“萬兆時代”的發展,重新獲得了通信產業的全球領先地位。2020年,美國電信行業解決方案聯盟會同三大電信運營商Verizon、AT&T和T-Mobile和Qualcomm、Microsoft、Facebook、InterDigital等公司宣布成立下一代G聯盟(Next G Alliance),開展6G相關技術研發,確保美國能夠在6G及下一代通信技術中保持領先地位。在千兆光網方面,美國、歐洲和其他發達國家也加快了基于各種技術路線的萬兆寬帶網絡的發展。根據Omdia的研究報告,世界上已有55家運營商開始提供萬兆以上的通信服務。更重要的是,在推進下一代通信技術的過程中,美歐等發達國家試圖將中國排除在創新體系之外,構建“去中國化”的通信產業體系,從而徹底扼殺中國的通信產業。
第三,通信產業的局部領先優勢尚未轉化為數字經濟的全面領先優勢。與全球通信產業領先地位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數字經濟整體滯后于美國、歐洲等發達國家,數字經濟整體規模小,企業國際競爭力弱,數字化轉型滯后。從數字經濟的絕對規模來看,2021年中國數字經濟規模為7.1萬億美元,雖然排名世界第二,但不到美國數字經濟規模的一半(15.3萬億美元);從數字經濟的比例來看,中國數字經濟占GDP的比例在第三梯隊(比例在30%-45%之間),遠低于美國、歐洲、日本、韓國等發達國家(比例在60%以上);從企業競爭力來看,中國數字經濟企業整體競爭力較弱。福布斯發布的全球數字經濟前100強顯示,全球數字經濟前100強企業中美國有38家,中國只有14家,不到美國的一半,前20名中美國有12家,中國只有4家。從數字化轉型的角度來看,我國企業數字化轉型整體滯后。以企業云為例。根據麥肯錫等研究機構的數據,美國企業的云率達到85%以上,歐盟企業的云率達到70%左右。據信通院不完全統計,我國企業上云率僅為30%,工業、交通、能源、傳統產業上云率較低,約為20%。
第四,工業通信網絡市場仍由外國企業控制,數字化轉型背景下的工業網絡獨立可控和安全風險存在隱患。中國領先的5G、千兆光網主要用于工業領域以外的通信。由于與機械設備的強綁定和對傳統路徑的依賴,工業領域的通信仍由西門子、施耐德、三菱等外國企業控制。主要通信技術包括現場總線、工業以太網等。根據HMS數據,2022年全球工業網絡工業以太網市場份額占60%以上,現場總線市場占28%左右,而以5g為代表的無線市場份額不足10%。在全球數字經濟深化、企業數字化轉型加快的背景下,工業領域通信技術的對外依賴一方面會造成產業鏈供應鏈的安全風險,另一方面也會帶來信息安全隱患。